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概览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琮《秋日山中写怀》温润圆劲

  ■福建建阳 支荣慧

  明代书法家金琮不爱与王公贵族往来,过着隐居的生活,展示出文人的风骨,颇富传奇色彩。《明史》卷二百八十六载:“南都自洪、永初,风雅未畅。徐霖、陈铎、金琮、谢璿軰谈艺,正德时稍稍振起。自璘主词坛,士大夫希风附尘,厥道大彰。”可见金琮于成、弘间标举风气之先,影响非常大。

  金琮,字元玉,自号赤松山农,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先师法赵孟頫,后学张雨,书法偏向于厚重一路,倾向沉稳的风格。画梅学扬无咎,他也是赵孟頫书画作伪能手。他临赵氏作品,往往将题款一并临下,然后,在篇末老老实实落上自己名款。由于金琮书法很似赵书,所以很多金琮的字,即使不是有意作伪,也被后人挖去原款,添上“赵孟頫”三字,以欺世人。

  金琮《秋日山中写怀》(见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横披,释文如下:“草堂结得近东山,十里辞家百里难。浮世顿令青眼白,缔袍谁念故人寒。不将功业陈三册,且把生涯寄一竿。野菊若能怜寂寞,秋来相向立危阑。”七律诗的成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中间两联的艺术高度如何。颔联“浮世顿令青眼白,缔袍谁念故人寒”,寥寥数字,写尽人间百态、冷暖人生。现今社会虽说是盛世,但也充斥着浮躁气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复杂。青眼常幻作媚眼、白眼则早已司空见惯矣。千百年来,唯世故是不变的,一生难以学透。今人动辄讥讽古人“消极”,所以颈联“不将功业陈三册,且把生涯寄一竿”,实在是知音难觅了。然隐逸情怀在所有的文化人心中,实为向往的心结。只是各人遭遇不同,因缘际会不一罢了。艺术表达的情感,能让人引起共鸣。金秋偶至山中,撷野菊数茎而归,在案头右边傲放,再读“野菊若能怜寂寞,秋来相向立危阑”,菊如人一般,人不就像菊吗?金琮自号赤松山农,想必推崇仰慕赤松子的逸气。诗中屡见绝尘气息,是因为他的旷远、超然情怀所致,不是那种咬文嚼字的人可以想到的。现代人学古体诗,这首诗是很好的范文。

  此帖雅俗共赏,温和、典雅,亦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体现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双重价值。温润圆劲,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内藏筋骨,流美于外,笔画精到细腻流畅,深得古法韵致。结字严谨简静,体态妍美。紧收中宫,四平八稳,更显清劲峭拔。时而法度森严、下笔持重,时而优游散漫,时而颠沛恣肆,楷、行、草巧妙糅合于整幅作品中,静穆与跌宕相得益彰,显著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反差和冲击力。分前、中、后三段,前楷法居多、中行为多、后草为多,所以行笔节奏上,前三行略显拘束外,笔调渐次舒放,渐入佳境。金琮的书写显得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少庙堂大制的谨严庄重,多一分随意挥洒的快意。可窥及金琮对赵文敏的临习以及自觉挥运之用心,诚为不遗余力和得心应手,说其终生服膺子昂,似不为过。最后一行“来相”“向立”有明显的牵丝相连,说明节奏加快,行笔越发心手双畅。与第一行的拘谨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五行“谁”字出现涸墨,说明写到此处,毛笔有重新蘸墨。有些笔画纤细,却不见游滑,说明金琮深厚的功力。如第四行“难”左边一撇,末尾像针尖,力道却能推送到位。第一行标题“中”字,常见结体为纵长形,此处却把长竖收紧,整个字成扁平状,真是艺高人胆大。再如第八行“竿”字,中竖并未拉长,有所节制,看出作者并不是滥情之人。落款“金琮顿首”有别于一般写“书”,推测作品当作手札送给友人。在右边标题下钤朱文“元玉之印”,恰好弥补了空间的留白,天衣无缝,使作品整体性得到加强。

  金琮在成化、弘治年间活跃于金陵地区,盛时泰称其与史忠为“金陵二隐”。朱谋垔《续书史会要》说:“金琮字元玉,金陵人,书宗赵文敏公,评者云松雪在元称独步,谓其超宋人而步骤晋唐,若元玉庶几能望其后尘耳。”给予金琮很高的评价,有接踵子昂的意味。成化、弘治、正德至嘉靖年间,金陵与吴门两地书家交游甚密。明人周晖《金陵琐事》卷上《书品》说:“吴中文徵仲极喜元玉字,凡得片纸,皆装潢成册,题曰‘积玉’。”金琮年长文徵明31岁,有无深交尚不得知,以他领袖群伦的书艺及文徵明对他书法的珍重与推崇,我们似乎没有理由怀疑他的书法于文徵明早年学书不无泽溉的功劳,文徵明雅慕与师事子昂、规模宋元、专法晋唐,抑或受他的启迪与濡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精品赏析
   第02版:徽章文化
   第03版:书画/藏博
   第04版:辨伪
   第05版:史话
   第06版:书画
   第07版:藏海观澜
   第08版:艺术市场
从两件作品看浙派画家张路的忧患意识
金琮《秋日山中写怀》温润圆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