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览是近年来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的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汇集了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青铜器、玉器、金银器和瓷器等珍贵文物75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65件,多数文物系首次展出。
本次展览由“文物屡蒙殇”“向文物犯罪亮剑”和“警钟长鸣 共筑钢铁长城”三部分组成,涉及11个省区市、14个重大文物犯罪案件。展厅中,观众在惊叹文物精美的同时,也对不法分子的恶劣行径深恶痛绝。从犯罪分子手中抢救回来的一件件珍贵文物的亮相,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文物犯罪的恶行。
近年来,我国文物犯罪侵害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古遗址、古墓葬、田野石刻成为发案重灾区,清东陵、明十三陵、安阳殷墟等接连发生盗窃盗掘案件。据统计,2013年以来,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犯罪案件达100余起。
同时,犯罪活动呈现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的新趋势,犯罪组织严密、犯罪手段隐蔽,涉案文物珍贵,使国家文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018年,震惊全国的“山西闻喜‘6·03’系列盗掘古墓葬案”令人瞠目,以侯氏兄弟为首的“盗墓涉黑”犯罪集团,在山西省闻喜县盘踞10多年,团伙成员分工明确,踩点、打坑、清货、兜售,形成从盗掘到销售的完整犯罪网络,盗墓地点涉及闻喜县阳隅保护区、河底镇酒务头村等15处市、县文物保护单位,造成大量古墓葬损毁、文物流失。西藏山南“8·18”系列文物盗窃案则体现出暴力化特征,该案团伙成员大多携带枪支、弹药等凶器,胆大妄为、不计后果。目前,智能化犯罪增多,运用高科技手段作案突出,高倍军用望远镜、红外夜视仪、军用罗盘、金属探测器、高压电机、防毒面具等设备、仪器已被广泛用于盗掘文物犯罪,作案手法隐蔽性强。
2012年至2018年,公安部、国家文物局先后两次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和文物部门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联合对河北、陕西、辽宁、安徽、山东、湖南等省打击文物犯罪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公安部累计挂牌督办26起重大文物犯罪案件,先后发布三批A级通缉令,对30名重大文物案件在逃人员开展全国通缉。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联合督办涉黑文物犯罪案件。
据介绍,2013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累计侦破各类文物犯罪案件5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万余名,追缴文物数以万计。(翟群 杜洁芳)